記憶是人類儲存信息的“硬盤”,它可以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并且可以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人類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去“硬盤”中調取信息。但是這個“硬盤”有著一些瑕疵,因為它會被人類機體和情感因素所影響。了解記憶的運行機制,會幫助設計師創建出人性化的界面,節省工作量,提升產品的易用性。
記憶的三個種類
一般來說,心理學家將記憶分為三種:感官記憶、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1、感官記憶是指信息經由感官接受,隨后在短暫時間內進行的儲存,我們也稱它為工作記憶。
2、短期記憶最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保持時間相當有限。在未經復述的條件下,大部分信息在短期記憶中保持的時間很短,通常在5-20秒,最長不超過1分鐘。
3、長期記憶是能夠保持幾天到幾年的記憶。
設計師在創建產品交互流程的時候,一定要將用戶記憶這個因素考慮進去。用戶對于產品的體驗一旦轉換成了長期記憶,這意味著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會更加的便捷高效。比如,現如今我們手機上基本最少安裝了一家銀行的app(比如建設銀行)。我們經常使用的話,會對建設銀行的界面流程十分的熟悉。同樣是一個轉賬功能,我們用建設銀行所花費的時間比招商銀行(不常用)短得多。
如何將信息轉化為長期記憶唯二的方式是重復和聯想。從下面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到感官記憶到短期記憶再到長期記憶的轉換機制。
德國心理學家 Ebbinghaus 的研究發現,多數人現下讀的書,在二十分鐘之后只記得其中六成,到了隔天更是只記得其中的三成。但之后遺忘的速度較為趨緩,到了一個月后還能記得其中的兩成。可見,對“記憶”而言,第一天是記憶的關鍵時刻。研究發現,如果在閱讀后的九小時之內對閱讀的內容做一次復習,則可以有效提升長期記憶量。同理,第一次使用一款app的時候,用戶需要花費時間去適應陌生的設計語言和界面風格。但是第二次乃至第三次使用的時候,用戶就會越來越熟悉,減少了用戶的記憶負擔。重復(再認)讓記憶變的簡單。
許多人在背誦英文單詞ambulance會使用諧音“俺不能死”來幫助自己記憶。這個就屬于通過聯想來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聲明:本文內容可能屬于摘抄或轉載。若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如發現文章、圖片等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刪除。